牡丹花的历史?
牡丹文化的历史发展
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张峋《洛阳花谱》、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县志记载: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曹州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所以说,菏泽牡丹花会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场,通过它可以窥见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曹州牡丹文化,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
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诸如学术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实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当然学术文化又包含哲学、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又包含许多学科。其特点是有文字载体,有著作传世。语言文字是学术所运用的工具,是学术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间文化,表现民间传说、社会风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载体。实物文化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建筑、雕刻以及各种文物等。因此,凡记述牡丹内容的类书、史料、专著、文集、笔记,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故事传说、小说、演义、传奇、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图案、画谱、歌曲,以及以牡丹为题材的园林,各种欣赏活动(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按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两大部分。
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运用各种现代科学认识牡丹的自然属性,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牡丹资源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如各种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技术、盆景与盆栽技术、药材生产与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利用习惯等,也包括各地在传统风土习俗中形成的对牡丹的各种认识和观念。
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对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是诗歌、书画、音乐、雕刻、装饰图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其中包括牡丹美学的内容。我国历代有关牡丹的诗词文赋、戏剧、小说、影视,书家书写的以牡丹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画家笔下的以牡丹为题材的山水花鸟画,宫廷与民间的建筑、家具雕饰,工艺雕刻以及牡丹专类园林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等等,均属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
当然,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基于现代栽培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花会、花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活动,就是科学技术、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唐舒元舆《牡丹赋》、李德裕《牡丹赋》、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屡见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花礼服历史哪个年代最盛行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公元前21世纪之前) 关于衣服的发明,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
中国服饰史
秦汉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中国服饰史
锦绣衣料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等通幅花纹。此外,绘花和印花织物、朱砂着色织物、超级细薄织物,在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处都有实物出土,不仅种类多、式样齐,纺织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汉代法律规定,农民只许穿本色麻布衣,西汉后期允许服用青、绿色。但由于商业发展,许多禁令早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锦绣,商人却用来被饰墙壁。《汉书》提到,被买卖的奴婢也穿镶花边的丝履,满头金珠花钗,这与椎髻、穿短衣裤的农民,形成鲜明对照。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581~907)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丝绸工艺 隋唐社会中上层和殷实之家做衣服多用丝绸,并经多种工艺处理。①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最常见的是成都小团窠锦,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②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有彩绫,或本色花或两色花,用于官服,有鸾衔长绶、雁衔威仪、俊鹘衔花等名目;此外还有孔雀CMjIRfsIKn罗、樗蒲绫、镜花绫和织造精美的辽绫等。③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另外还有堆绫、贴绢法,温庭筠词“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即指此法。④泥金银绘画,即用金粉、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舞女衣裙用绣画加工较多。⑤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简单花纹有“鱼子缬”,只作方框形小点子,或作梅花、柿蒂、方胜、网格花纹,多属撮晕绞缬(扎染)类,相当费工。大花五彩多层蜡染、板印,色彩绚丽烂漫,亦称夹缬或撮晕锦,多对薄质纱罗加工,争奇斗胜,使衣着、披帛式样不断翻新。相对贫困的平民百姓虽然也可以用普通的素色丝绸,但麻布类织物仍然是他们主要的衣服材料。
男子冠服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唐朝廷都曾参照前朝旧制,改革舆服制度,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黄色为最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则没有地位。男子官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在膝下踝上,齐膝处设一道界线,称为横襕,略存深衣旧迹;腰系红鞓带,足登乌皮六合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则喜穿高领宽缘的直裰,表示承袭儒者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裤,不许用鲜明色彩。差役仆夫多带尖锥帽,穿麻练鞋,做事行路还须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间。脚上只限穿编结的线鞋或草鞋。
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唐开元年间玄宗赐臣下“内样巾长脚罗幞头”,可知长脚式先出宫中,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初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弦为骨。到五代时这两条带子平直分向两边,“软脚”变成了“硬翅”,终于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纱幞头,俗称乌纱帽。
女装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尤,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这种始于汉代的套装,在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隋统一后,上襦又时兴小袖,影响所及,贵族妇女内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袄子。讲究的用金缕蹙绣,听任小袖下垂以为美,竟成一时风尚。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沓,衣袖竟大过4尺,长裙拖地4~5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一般妇女穿青碧缬(印花或染花织物),着平头小花草履。
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早期高耸轻俊,后期流行用假发做义髻,便显得蓬松。女鞋一般是花鞋,有平头、高头之分,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线鞋则用彩线或麻线编结而成。鞋的名目有彩帛缦成履、吴越高头草履、重台履、金薄重台履,官服中则有高墙履等。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唐贞观至开元年间(627~741)十分流行胡服新装,戴金锦浑脱帽,着翻领小袖齐膝长袄或男式圆领衫子,穿条纹间道锦小口裤,腰系金花装饰的钿缕带,足登软底透空紧靿靴;部分发髻上耸如俊鹘展翅,脸上无例外地用黄色星点点额,颊边画二月牙,或在嘴角酒窝间加两小点胭脂。待到元和年间(806~820),更发展到蛮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作细细八字低颦。五代后期还讲究浓眉上翘的倒晕蛾翅眉,头上满插用金、银、玉、象牙或玳瑁制成的小梳。
唐初,妇女沿袭北齐、隋代旧习,骑马出行必用一种大纱帽隐蔽全身,叫作幂?,后来发展成帷帽,帽形如斗笠,周围垂网帘至颈,或空出前部,靓妆露面(图9)。至今中国南方农村妇女仍有类似的遮阳帽。盛唐以后,帷帽废除,但都市妇女还有将部分纱罗贴在前额作为装饰的,名为透额罗。
宋辽夏金元
(960~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 宋代政权建立后,博士聂崇义于建隆二年(961)上《三礼图》(图10 ),奏请重新制订了服制。此后100多年间,又几度加以完善,且对民间多有禁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于宋代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衣服之章,上下混淆”,南宋时已不可遏制。社会上层衣服算是符合常规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初统一南方过程中,从长江流域的后蜀、南唐、吴越得到锦绣彩帛达几百万匹。为示威天下,赵匡胤把2万多人的仪仗队用织绣印染的各种丝绸装扮起来,名作“绣衣卤簿”,还绘有图卷,保留下许多宋代官服制度的重要资料。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江浙地区每年上贡花、素罗即达数十万匹;高级丝织物还有紧丝、透背、隔织、绫、锦、绮、縠、缬、绢等。政府又因五代旧制,每年照例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差吏男仆则按规定戴两翅向后上方弯曲的曲翅幞头。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
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原因是生产虽有发展,生活却益加贫困。农民和渔夫因而开始被称作"短衣汉子"。
宋代服制的兴废,多与时装的流行有关。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许多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上反映着宋人的崇尚。女装不同于唐风而讲究瘦长,以显苗条;新式的旋袄、胡服等,新颖、大方、素雅。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当时衣帽材料始用缬帛(印花丝绸)、销金(加入金线编织的丝织品),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生色折枝花尤为时尚。这些服饰新风格,常常一面被百官服、命妇服引用,又一面对庶人服、商贾服禁用。南宋末年,表明社会进步的时装被称为“奇巾异服”,却又不断斗美夸丽。
宋时装大体有两类:①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以旋袄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广泛。其款式与唐代齐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装相近。其特色:一是直领,镶一道花边叫“领抹”,多用捻金线彩绣四季翻新花样,谓之“一年景”,绣作者皆出诸寺师姑之手,且设有专市占定东京大相国寺两廊交易;二是对襟,无纽常敞(故又称不对襟),任其露出腰腹围(尚鹅黄色,称腰上黄);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缩紧,不同于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袖)。②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吸收。以钓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袜裤,没有裤腰,两腿分离,与毡笠、弯头双色鞋及服装间色,都属当时契丹、女真风俗,士庶仿效,无法禁绝。朱熹曾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流行之广而盛。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简单的,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复杂的,有飞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后一种大概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用罗帛制作加于高髻之上,后来竟高过3尺,所用角梳也大过1尺2寸。高髻险装风气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无济于事,必待新花样出现成风,才能转移先前的爱好。至于后妃公主的凤冠,讲究用金翠珠玉作种种花样,有的用掐丝法表现一大群仙女随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队”,等于把一台乐舞模型安放在头顶,后面还附有两个翘膀,下垂肩际,这种帽子叫等肩冠。还有盖头,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以巾蒙首,称幂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后人称“文公兜”;婚礼用销金盖头。
辽、西夏、金服饰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此外,黑龙江阿城金代贵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装中,还有一种前面连腰、后面敞开的分裆裤,裤口还附有可套于脚心的环带(制式恰如现今的健美裤),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带,后附背带3对,可以结束在胸前,形制与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绵袴非常相似,也许还与《汉书》提到的多带“穷袴”有关联。
当时北方民族男子发式一般髡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纳大量驼马财物的,才许可拢发裹巾,巾式类似唐代幞头。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经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芝麻官”俗语即由此而来。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如《中兴四将图》画像中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大区别。
元代服饰 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长衣通名为袍,其式样在北方男女区别并不大,但材料精粗贵贱,却差别悬殊。高级大官服多采用鲜明红彩织金锦,且沿袭金制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一般禁止用龙凤纹样和金、彩,只许用暗色纻丝。至元二十二年还令“凡乐人、娼妓、卖酒的、当差的,不许穿好颜色衣”。由于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种种不同的褐色,多达四五十种名目,后来还影响到帝王衣着破例采用褐色。
发式,汉族男性变化不多,北方的汉族女性较前简化。蒙古族男性则把顶发从额前垂下一小绺或留作桃形,余发编成大环或麻花状,垂在耳边,帝王也不例外;女性多挽发髻,贵族加戴姑姑冠(罟罟冠),高到二三尺(图11)。帝王尤喜爱各式帽,俱用精美珍贵材料做成,缀珠玉以示尊贵。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前一代的华服变成后一代的贱服,历史上并不罕见,是改朝换代影响服饰变化的一种必然现象。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清
(1368~1911)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服饰 明代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未能真正贯彻。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cm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图12)。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图13)。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代服饰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图14)。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炫耀财势的繁琐装饰重于艺术表现的特点。按规定,绫罗绸缎此时已不再是官僚富户的专用品。
清代一般男子服饰有所谓京样高领长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头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烟管,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北京一带尤盛。很多地主、商人就如此装束。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1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多至十几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镶绲”诸名,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图15),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近现代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剪去辫子,改穿西装。1912年,民国政府首先颁行《剪辫通令》,随后参照西洋诸国服饰制度发布《服制条例》;20年代末,政府又颁《服制条例》,主要规定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举,人民致力国家建设,服饰崇向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牡丹花的历史?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4、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7、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扩展资料:
牡丹花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
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花
我国关于牡丹的最早记载,见于东台县志、北宋吕夷简在东台西溪做盐官,曾手植枯枝牡丹一本,护以朱栏,不忍攀枝,既久,干高数丈,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吕夷简为此写了《手植牡丹一本》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花,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牡丹别名花王,落叶性小灌木,一般高l~2米,老树可达3米。在长期栽培中,历史均培养不少品种,并有专著问世,如宋欧阳修著《洛阳牡丹记》,明薛凤翔著《牡丹八书》,清余扶伯著《曹州牡丹谱》等。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个品种。解放后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及北京三地栽培品种较多,总数约在300种左右。武汉市汉阳公园移植牡丹,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每年4月20日左右前往洛阳看牡丹的至今络绎不绝。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己。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中国的牡丹茧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自此便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号。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特殊气节相吻合。明朝时,山东曹州(蒲泽)的牡丹又盛极一时,而博得“牡丹之乡”的美誉。
牡丹品种分类常依花色及花型来分,如以花色来分,有红花系、紫花系、黄花系等。花型有单瓣型:如青山贯雪、粉娥娇;荷花型:如露珠粉、似荷莲;菊花型:如越粉、大胡红;金环型:如姚黄、月娥娇;绣球型:如葛巾紫等,只有少数品种有香气,它不是以香闻名。
牡丹的繁殖法有播种、分株、嫁接及压条等法,而通常以分株及嫁接繁殖为主。
牡丹最喜夏季凉爽,而冬季不过度严寒的地方。要有适度的降雨,充足的光照,但对夏季中午的强光及西晒要略有庶荫以避之。在温暖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地方,栽培牡丹较为困难。土质以深厚的土壤或富含腐殖质的粘质土壤为宜,排水要良好,要求适度湿润,尤其夏季不能过于干燥。
由于牡丹系深根性花木,对土壤深度及肥力均有较严要求,因此小盆栽植一般都不易开花。
牡丹根加工品为中药“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行游的功效,常作镇静药。
牡丹的传说
荷 包 牡 丹 的 传 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 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 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 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 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 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 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 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 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 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 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 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 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 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 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 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 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 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 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 洁身自好之意CMjIRfsIKn。在她的精心管理下, 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 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 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 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 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 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 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 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 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万卷书”的传说 : 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 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 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 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 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 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 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 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 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 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 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 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陆 军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 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 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 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 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 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 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 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文化概述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
《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
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
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
“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
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
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
,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
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
《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
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
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
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
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
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
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
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
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
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今天,中国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
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
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历史上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是虚构的,不过武则天写牡丹诗是真的,这首诗题为《腊月宣诏幸上苑》,此诗收录在《全唐诗》中,。但这首诗写于公元691年,是武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当时她不是在长安久住,而是住在洛阳,不可能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历史记载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史书《牡丹赋》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只有缺,因命人移栽焉。”唐朝真正把洛阳牡丹栽培的是李隆基(唐玄宗)。到武则天时洛阳牡丹开始兴盛,因为隋代有牡丹,因隋末战乱已经将牡丹毁之殆尽,唐朝初年政治中心在长安,武则天建周称帝后并建都洛阳,牡丹进一步的兴盛,所以武则天烧牡丹也是不可能的。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洛阳人爱花,家家移植牡丹也是牡丹繁盛的原因,这也是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的原因。
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到了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宋代的文人墨客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响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所以史书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195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周总理的话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年3月底4月初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外地人不论什么季节来洛阳都可以欣赏到牡丹花芳姿。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牡丹蜚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日夏养花网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牡丹赋】曰:“其品种繁多,其花色奇丽。或于山坡堤上,或于自家园中,或于栗棣坊里;洛阳牡丹,天香独步,国色无双;冠以万花之首,堪称百花之王;驰名于四海,享誉于中外。”
今天洛阳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6届牡丹花会.牡丹花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洛阳的牡丹也是与中外交流的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
牡丹花的历史?
1、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
2、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4、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5、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7、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
扩展资料:
牡丹花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
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花
我国关于牡丹的最早记载,见于东台县志、北宋吕夷简在东台西溪做盐官,曾手植枯枝牡丹一本,护以朱栏,不忍攀枝,既久,干高数丈,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吕夷简为此写了《手植牡丹一本》的诗:“异香浓艳压群花,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牡丹别名花王,落叶性小灌木,一般高l~2米,老树可达3米。在长期栽培中,历史均培养不少品种,并有专著问世,如宋欧阳修著《洛阳牡丹记》,明薛凤翔著《牡丹八书》,清余扶伯著《曹州牡丹谱》等。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个品种。解放后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及北京三地栽培品种较多,总数约在300种左右。武汉市汉阳公园移植牡丹,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每年4月20日左右前往洛阳看牡丹的至今络绎不绝。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CMjIRfsIKn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己。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中国的牡丹茧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自此便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号。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特殊气节相吻合。明朝时,山东曹州(蒲泽)的牡丹又盛极一时,而博得“牡丹之乡”的美誉。
牡丹品种分类常依花色及花型来分,如以花色来分,有红花系、紫花系、黄花系等。花型有单瓣型:如青山贯雪、粉娥娇;荷花型:如露珠粉、似荷莲;菊花型:如越粉、大胡红;金环型:如姚黄、月娥娇;绣球型:如葛巾紫等,只有少数品种有香气,它不是以香闻名。
牡丹的繁殖法有播种、分株、嫁接及压条等法,而通常以分株及嫁接繁殖为主。
牡丹最喜夏季凉爽,而冬季不过度严寒的地方。要有适度的降雨,充足的光照,但对夏季中午的强光及西晒要略有庶荫以避之。在温暖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地方,栽培牡丹较为困难。土质以深厚的土壤或富含腐殖质的粘质土壤为宜,排水要良好,要求适度湿润,尤其夏季不能过于干燥。
由于牡丹系深根性花木,对土壤深度及肥力均有较严要求,因此小盆栽植一般都不易开花。
牡丹根加工品为中药“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行游的功效,常作镇静药。
牡丹的传说
荷 包 牡 丹 的 传 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 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 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 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 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 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 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 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 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 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 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 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 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 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 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 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 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 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 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 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 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 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 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 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 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 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 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 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 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万卷书”的传说 : 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 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 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 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 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 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 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 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 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 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 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 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陆 军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 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 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 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 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 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 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 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文化概述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
《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
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
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
“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
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
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
,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
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
《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
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
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
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
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
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
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
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
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恿气(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
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今天,中国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
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那时,花城中便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
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历史上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是虚构的,不过武则天写牡丹诗是真的,这首诗题为《腊月宣诏幸上苑》,此诗收录在《全唐诗》中,。但这首诗写于公元691年,是武则天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当时她不是在长安久住,而是住在洛阳,不可能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历史记载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史书《牡丹赋》中记载“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只有缺,因命人移栽焉。”唐朝真正把洛阳牡丹栽培的是李隆基(唐玄宗)。到武则天时洛阳牡丹开始兴盛,因为隋代有牡丹,因隋末战乱已经将牡丹毁之殆尽,唐朝初年政治中心在长安,武则天建周称帝后并建都洛阳,牡丹进一步的兴盛,所以武则天烧牡丹也是不可能的。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洛阳人爱花,家家移植牡丹也是牡丹繁盛的原因,这CMjIRfsIKn也是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的原因。
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到了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宋代的文人墨客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响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所以史书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195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周总理的话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年3月底4月初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是越来越先进,外地人不论什么季节来洛阳都可以欣赏到牡丹花芳姿。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也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牡丹蜚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还以中国牡丹的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在八世纪,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656年传入荷兰,1820年进入美国,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牡丹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牡丹赋】曰:“其品种繁多,其花色奇丽。或于山坡堤上,或于自家园中,或于栗棣坊里;洛阳牡丹,天香独步,国色无双;冠以万花之首,堪称百花之王;驰名于四海,享誉于中外。”
今天洛阳已经成功的举办了26届牡丹花会.牡丹花带来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洛阳的牡丹也是与中外交流的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
中国十大名花牡丹的历史故事
写毕让太监拿去上林苑张挂以报知花神。次晨,果然两处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并一一赏花。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今日惟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文章标签:
上一篇:牡丹为什么叫花魁
下一篇:老桩牡丹为什么杆是干的?

养花知识
花卉大全
花卉诊疗
多肉植物
养花攻略
养花问答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