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些?
一年的24节气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20]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n
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日夏养花网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关于24节气你知道多少呢?
一年中的24节气有哪些、?
24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扩展资料: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
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拓展资料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观念。
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春天的六个节气,夏天的六个节气,秋天的六个节气,冬天的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其中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天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天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四立”是用来划分季节的
春分秋分,指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时的结点,这一天昼夜一样长,也是春季和秋季过半的那一天
夏至冬至,是指太阳分别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时的结点,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白天最短的一天。
除了这八个主要表现四季变化的节气之外,剩下的节气里,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
代表农事和自然情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依照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相对所处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等分。每个节气为15天。每个月有2个节气,人们把前半个月的节气叫作“节气”,把下半月,从月中开始的节气叫作“中气”,时间长了就统一简化为“节气”。
每个节气除了包含固定的物候之外,还有许多对应的节气民俗、饮食等方面的活动,十分的丰富有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节气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尔雅慢生活”,每天都会推送相对应节气的历史、民俗等知识和内容,欢迎来互动哦~~
1、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也是一个节日)、谷雨;
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候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
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日夏养花网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日夏养花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日夏养花网。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干支历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度数为330。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公历3月05-07日交节。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公历4月04-06日交节。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度数为45。公历5月05-07日交节。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公历7月06-08日交节。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公历8月07-09日交节。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公历9月07-09日交节。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公历11月7-8日交节。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阳黄经为240。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公历12月6-8日交节。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www.rixia.cc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文章标签:
上一篇:自己开店需要营业执照吗?
下一篇:长不高的花草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