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具有梅竹松品质的事迹200字以内
秋瑾爱国的故事一百字以内。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稍大一点就进入私塾开始学习,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最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扩展资料: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祖父秋嘉禾60岁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从不喊疼叫苦。
在刚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求胜心切,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蹿,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但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不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
就这样,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的活动中,秋瑾练就的本领,还真派上了用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就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
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又一次向她发起挑战。
参考资TcStXUzVl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简介: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故事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www.rixia.cc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秋瑾的故事,简单一点
轶事典故
1、墓葬后记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戏
秋瑾在北京最惊世骇俗之举是“上戏园子”。当时的宅门女性都是在家中听“堂会”,不可能抛头露面去戏园子,戏园子也不卖“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听戏,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先河。
扩展资料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阴。她的爸爸秋寿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妈妈单氏也是名门望族之后。秋瑾是浙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是鲁迅和周恩来。
秋瑾自幼便随着哥哥读书,所以也就学会诗赋了。15岁的时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学会了骑马击剑。可谓文武双全呀!
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八年后,秋瑾不顾丈夫反对,毅然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经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一些同乡会,她时常会登台演讲有关革命救国的言论。她除了学习之外,还广结革命志士,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秋瑾一贯倡导女权,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1905年,秋瑾回国,在她的努力下,国内的革命事业发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进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写下了很多有关革命救国的诗篇。1906年,秋瑾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而愤然回国。
回国后的秋瑾继续为革命事业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庆起义失败而受到牵连。虽然秋瑾已经知道安庆起义失败以及自己受到牵连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绝离开,决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厌恶封建礼法并积极倡导女权,常以花木兰自喻,她为中国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扩展资料:
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与唐群英、葛健豪誉为“潇湘三女杰”,她们的女权与女学思想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三杰”的多种说法之一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绍兴三杰”为秋瑾、鲁迅和周恩来。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
“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国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与徐锡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称,褒扬其革命功绩。
周恩来给表妹王去病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他认为:“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
“秋瑾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范文澜在《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一篇回忆性的学术文字《女革命家秋瑾》,径称秋瑾为“女革命家”,认为:“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孙中山为秋瑾题词孙中山为秋瑾题词女的伟大代表人物。”
“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郭沫若为《秋瑾史迹》作序,称:“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
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
她在生前和死后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吴玉章题词:“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
宋庆龄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俦侠名。”
邓颖超题词:“秋瑾女杰,坚强不屈,英勇就义,永垂不朽!”康克清题词:“秋瑾英烈,光照千秋!”这些题词,既是对秋瑾革命功业的颂扬,同时又时刻提醒国人深切缅怀秋瑾的革命业绩。
《南方报》称:“学界中人以秋女士实为女学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誉卓著,咸皆惨惜。”
《时报》相继发表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的来稿《秋女士传》和《纪秋女士遗事》,认为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一样的女权革命者“。
《中华民国史》李新主编:“秋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的一位杰出的女英雄。”
《辛亥革命史稿》金冲及、胡绳武著秋瑾造像秋瑾造像,更是明确地认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国第一个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
郑云山、陈德和著的《秋瑾评传》论证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爱国者。”这是大陆学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杨碧玉著的《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从政治心理学的方向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秋瑾为何成为清末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秋瑾采用什么方法与态度以达到其提倡妇女运动的目标及革命的理想?秋瑾何以能为革命而从容就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探讨,其对秋瑾历史地位的基本评价是:秋瑾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
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大陆学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吴玉章:“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革命离不开作为“半边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女权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日夏养花网、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简介(50字)和故事(200字)急。。。。。。。。。。。作文急需。。。。。。。。
简介: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故事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有哪些具有松竹梅品质的人物事迹???????????
在扬州西街,郑板桥追上了那伙人,只见盐商挺着肚子跟着,家人吭哧吭哧抬着大缸走。郑板桥上前打躬,问道:“掌柜的,这缸卖不卖?”盐商一听,心想,我本来是要钱的,这缸虽好,抬回去也没啥用,倒不如多要几个钱,卖掉它。赶紧回话:“卖呀!”
郑板桥问:“请问一斤卖多少钱?”
盐商一听,怪了,历来缸只有论只卖的,怎么论斤?细看郑板桥的打扮,倒像个书呆子,心想,这个人不懂行情,敢情耍耍他,便说:“五钱银子一斤。”
郑板桥笑道:“啊,这么便宜,我要我要,快快快,抬到我家里去。”
盐商心里一算,这缸少说也有两百斤,五钱银子一斤,还不得一百两银子?这不跟天上掉下个大元宝一样吗?他怕郑板桥耍滑,又紧着问:“你不反悔?”
郑板桥说:“一言为定!”
于是盐商让家人又抬着缸往东走。郑板桥装着脚上有鸡眼,一步挪不了三寸远,抬缸的压得受不了,让他快走。盐商急着做成这笔买卖,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干脆让郑板桥坐到缸里,一齐抬着。到了东门外一个庙门口,郑板桥让停下,到庙里借把小秤出来,指着缸底说:
“老板,就在缸底上敲一块,称三斤给我!”
盐商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个混账,世上哪有把缸敲碎了论斤卖的?”
郑板桥不急不忙地反问他:“唉,我和你说的是论斤买嘛!你怎么出尔反尔?”
盐商气急败坏地说:“我当你是买一只缸,一共多少斤重的。”
郑板桥呵呵笑道:“啊呀,你真傻!我要是买一只缸,又何必同你论斤!”
盐商气呼呼地要拖郑板桥去评理,郑板桥满不在乎地说:“我跟你走,打官司到金銮殿上我也不怕!”
这时,庙里的和尚出来了,听了原委,都说盐商不对,当初谈的论斤卖,并没有说得全买下;既然谈不成,缸还可以抬回去嘛。
盐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叫家人把缸抬走,可这两个人连一点劲儿也没有了。和尚又打圆场,劝盐商论只卖了算了。盐商此时无计可施,只好按顶债的价钱,二两银子卖给郑板桥。郑板桥又让他们抬回到妇www.rixia.cc人家里。盐商一看,又羞又气,白白折腾了一天,费了千劲百力,一点儿好处也没落着。
事迹介绍:牛玉儒,内蒙古通辽人,1970年参加工作,从公社党委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到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34年里他就像一部机器一样,风风火火的工作着。2003年到2004年两年时间里,先后对十几条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光04一年就新增加道路面积是200万平米,修建广场20多个。为了招商引资,他几乎马不停蹄,2004年3月20日至24日,牛玉儒五天跑了六个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身边的工作人员因此称他为“空中飞人”。如今,呼和浩特的街道宽了,绿地多了,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直接促进了呼和浩特的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GDP增幅达到了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5.6%,人们得到了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从城市改造到关注贫困人群,牛玉儒将全部精力扑在了工作上,常常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2004年4月下旬,牛玉儒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准备手术,一见到大夫他便要求在五一长假期间把手术做完,还要争取术后3天下地、七天拆线、15天回家工作。然而病情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手术之后他又不得不接受化疗。即使这样,他仍然挂念着工作,治疗期间,他曾3次返回呼和浩特。2004年7月,牛玉儒带病主持了呼市的9届6次全委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呼和浩特。
颁奖辞: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之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赏析:开篇饶有情趣,从姓名的双关切入,“孺子牛”暗含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与后面直接引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相映成趣。接下来紧扣“幸福”一词行文,即“造福一方”的意思,与下句的“为官一任”一前一后互相呼应。前面是实写,后面则是虚写,三个“让”字句宛如排炮,淋漓尽致地揭示牛玉儒所留下的巨大精神财产。全词体现了对应均衡之美。
2、霞蔚长空警魂不朽——任长霞
事迹介绍:登封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腹地,因为有少林寺而闻名和国内外。这里每年的流动人口上百万,治安形势极其复杂,任长霞2001年到任时,这里属于全省的案件高发区,而且破案率很低,在全市三十多个职能部门综合测评中,登封市公安局已经很多年被评为倒数第一。 上任伊始,任长霞在整顿警察队伍的同时,把改善治安状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破口,选在了打击民怨极大的黑势力身上。上任第17天,就打响了围剿王松犯罪团伙的攻坚战。王松涉黑案被公安部列为2001年中国十大涉黑案件之一。就在王松被任长霞拿下的当天,当地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新来的女局长端了王松的逍遥宫!数百名群众结队给公安局送来了横匾和锦旗。
登封市公安局大门的一侧,是专门为老百姓而设立的控申接待室。每个星期六,局里的干部都会轮流到这里值班。这个接待室是任长霞上任不到一个月修建的。2001年7月19日,是任长霞实行局长接待制后接待群众的第一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共接待了124名群众。任长霞在任三年,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3500人次;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2784人,摧毁犯罪团伙185个。
颁奖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赏析:开头以一“女英雄”总领,且把她放到“中原大地”的广阔背景之上,点出英雄和人民的联系,评语掷地有声,下得有力。接着连用六个四字句,分别从对黑恶势力和对平民百姓两个方面,揭示她的两副面孔——“铁面无私”和“柔肠百转”,句式整齐,有文势的波荡,有节奏的畅达,前后对比鲜明,读来极有气势。气势还延伸到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三个比喻句,描绘出任长霞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最后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揭示她受到爱戴的原因。短短几句颁奖词,总分有度,开合自如,层层推进,长短搭配,琅琅上口。全词体现了清晰连贯之美。
3、卧底缉毒刀尖跳舞 ——明正彬
事迹介绍:缉毒警察明正彬坐在那里,不紧不慢地说着自己的故事,那份从容镇静让人觉得踏实。化身卧底,刀光剑影,血命惊魂,而后把歹徒缉拿归案。经过港台警匪片多年的熏染,人们已经能够背出其中的情节,只是不知道现实中明正彬和他的战友们同样演着"无间道",而且比电影更加精彩。
39岁的明正彬生于中缅边境的普通农家,从小的志向就是长大了当兵打仗。中学毕业时,父母念及安全坚决不让他报考警校,他是背着父母走了后门才走上警察岗位的。1990年,明正彬从云南省警察学校毕业四年后调入龙陵公安局缉毒队,从此开始了他的缉毒传奇生涯。
弹指一挥20年,明正彬只身打入毒贩内部90余次,亲自侦破及指挥侦破案件1000余起,抓获贩毒嫌疑人2000余人,缴获的毒品连3吨的卡车都拉不完,各种毒资及赃物折款达4000多万元。
对于被破了财路、毁了前途的境外毒枭而言,明正彬简直是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一个境外毒枭曾花500万元买他的人头,几次下手未果后,又盯上了他的家人。
1999年,毒枭出资10万元绑架他的儿子,用以交换被抓获的毒贩,几次绑架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歹徒,用自制汽油炸了明正彬的家,所幸扑救及时,才未造成恶果,而家里出事的这一天,明正彬还正在外地办案。
过了四五天,明正彬回到家,儿子正在床上熟睡。"我一直就坐在床沿,盯着儿子看。特别是等儿子醒过来叫爸爸的时候,心里边更是感觉很愧疚,对不起一家老小。"
有人把缉毒警察比喻为在刀尖上舞蹈的职业,明正彬则认为,"惩恶扬善,还社会一个洁净的天地,是警察的责任。每当看到田坝上劳作的群众,看到村舍小屋飘起的袅袅炊烟,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颁奖辞:刀尖上的舞蹈,之所以能够慑人心魄,是因为那是铁与血的交响。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我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灿烂。
赏析:让人激赏的首先是六个“不”字句,“吓不怕http://www.rixia.cc、买不动、难不倒”的说法,令人联想到田汉写关汉卿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一个硬汉形象;“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则是一个智者形象。让人激赏的还有优美的比喻,“刀尖上的舞蹈”,美丽和危险共舞,“铁与血的交响”,视觉和听觉共存,“享受阳光的灿烂”,通感增强了审美的魅力。
文章标签: